“军民融合”数以万亿计产业待启
来源:本站 更新日期:2017-07-20

5年前,中国积极鼓励“军民融合”,先后出台了多个鼓励军民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5年后,“军民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加速军民融合已然成为“十三五”的主旋律之一。

北京现代产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彭剑彪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全局,是大势所趋。伴随着国家鼓励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不断出台,社会资本参与军工领域的热情不断高涨。相信未来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的环境下,我国的军民融合进程将不断加快。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还面临着渠道不够畅通、体制机制藩篱仍然存在,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彻底等一系列挑战,极大地影响了军民融合的步伐。

军工企业多领域

“落子”军民融合

《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大军工企业都在积极落实军民融合战略,包括中国电子、中国兵器、中国电科、保利集团、航天科工、中航工业等军工央企都有军民融合的相关动作。

以十大军工央企之一的航天科工集团为例,已在工业互联网、商业航天、“营改增”税控、智慧城市、应急救援、高端设备空间信息服务等多个领域进行的军民融合中“开花结果”。

在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看来,一家军工企业要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必须高度重视军民融合产业。“2017年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产业营业收入要达到1470亿元;初步构建协同共享的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产业研发体系架构,逐步提升研发能力;着力构建‘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新业态”。

高红卫认为,当前,集团公司的军民融合产业已经发展到不能靠采取简单的方式方法和经营策略来保持持续发展的阶段了,必须要有新方法、新思路、新举措来推动更大规模的产业发展。

“具体到实际,应该通过军民融合发展社会性的大平台来引领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必须在专业化、系统化的基础上,大幅提升智能化、共享化的能力,促进供给侧结构更加合理,生产力层次更加丰富。”高红卫称。

中航工业航电股份董事长卢广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军工是尖端技术优先应用领域,也是颠覆性创新的汇聚之地。“从目前来看,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前景极为广阔,通用航空、北斗卫星导航、商业航天发射、网络安全等,每一个产业无不是以万亿计的市场规模。”

“毫无疑问,近年来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深度和广度都在进一步扩大,在‘军转民,民转军’这一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彭剑彪称。

民企盼军民融合

更“接地气”

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CEO郭正标是一个拥有商业航天梦的初创企业创始人,一个连续创业者。他涉足商业航天已有4年,渴望通过技术变现,通过自建低轨毫米波卫星通信星座,实现未来“5G+天基互联网+空间计算”的商业融合,使公司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牌照的民营空间宽带运营商。

但郭正标十分清楚,这样的构想靠单枪匹马是没法落地的,“工程庞大,并不是我们一家可以完成的,未来还是希望加强与各相关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合作,让技术配套层面更加完备。”郭正标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如是表示。

其实,像郭正标这样愿意参与“军民融合”的民营企业不在少数。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尽理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超过8万多家高新技术民企,产值超亿元的有1500多家,并且部分企业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众多领域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均达到或超过了军工标准,可目前能够参与装备科研生产的尚不足1%。

究其原因,郭正标坦言:首先,是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希望民营企业能够参与到国防建设体系中,但事实上,很多民营企业无法享受到与军工企业同等优惠的政策。其次,思想观念尚未转变,人们对将国家安全与发展视为一体的社会意识还比较淡漠。由于民营企业的体量较小,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一部分央企为了规避风险不愿意和中小企业合作,甚至对民营企业有着实质性歧视。再次,体制与机制的藩篱仍然存在。其中一大阻力就是我国顶层统筹统管军民融合的体制尚未建立,军民两大系统各自为政、建设相互脱节。加之中小民企获取和知晓相应军用标准的信息较为滞后,以及重重的行政审批,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的进程。

郭正标认为,“民营企业是有能力参与军民融合的,可能初期的力量会比较弱小,也会有个别的资质还达不到要求,但是希望国家可以培育和扶持这股力量,多倾听一些民间企业的声音。此外,央企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如通过PPP的或股权投资的方式与民营企业合作,把民间企业一些好的东西用起来,互惠互利。”

服务热线:0371-67982119 67988119
Copyright 2013-2016 版权所有:海力特集团有限公司 豫ICP备13000591号-1 营业执照